聯系熱線
當聲源放置在空曠的環境時,聲源只有向外輻射,沒有返聲回聲,這種聲場通常稱作為自由場,靜音房、消音室都是依照此聲學原理進行設計。當聲源放置在室內環境時,房間內除了直接由聲源處發出的聲源輻射聲之外,還存在從房間壁面及其它物體的反射聲。這些聲源在傳播過程中被不斷吸收和反射進而逐步衰減,我們將這個現象稱為室內混響,聲能密度降為原來的1/10^6時所需的時間(相當于聲壓級衰變60dB),我們稱之為混響時間,用T60來表示。
混響時間太長會使得我們講話時前面的字發聲還未衰退,后面一個字音已經發出來了,這樣前后2個字音就會混合在一起,無法聽清講話內容。但是,混響時間也不能太短,太短則響度不夠,也聽不清楚。因此不同功能的房間都有一個最佳混響時間。
混響時間由室內聲學的鼻祖—華萊士·賽賓提出,具體表現為混響時間T60與吸聲量A的乘積正比于房間體積,這就是著名的賽賓公式:T60=0.161V/A
公式中,V 為房間的容積,S 為房間的表面積,A(A=ā*S)為房間的吸聲量(或等效吸聲面積),單位為賽賓;其中ā為房間的平均吸聲系數。
賽賓在研究中發現,混響時間在2~2.25s是音樂廳的最佳混響時間,而演講廳的最佳混響時間為1s。我國國家標準GB/T 50356-2005《劇場、電影院和多用途廳堂建筑聲學設計規范》給出了不同功能房間500~1000Hz的最佳混響時間范圍,以及其它頻率混響時間相對500~1000Hz混響時間的比值。
表1 不同功能房間各頻率混響時間相對于500~l000Hz的比值
通俗點說,聲學設計就是通過聲學材料改善環境內的混響時間。